📔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00 分钟
2024-2-13
2024-3-28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位置:青图二层B84-49/704。吐槽一下,这本书居然放在儿童心理学区域内,某人知道是不是要抓狂?

一、

蛤蟆先生,“抑郁了”,“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”了。然后他的朋友们都建议它去看心理医生。就这样,它和心理医生苍鹭,共进行了十次心理咨询会面。蛤蟆从一个抑郁想自杀的蛤蟆,慢慢的恢复了。这就是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的主要故事。
不得不说,近几年,出现了越来越多的“抑郁”患者。最初,我一直在问,为什么会抑郁呢?每天都开开心心,快快乐乐的,怎么会出现抑郁呢。我身边好多积极乐观的人,就他们,不可能和抑郁沾边的。But(哈,但是来了),确实,越来越多的抑郁患者出现在我身边。有朋友的妻子产后抑郁,不再出门的;有乐观的朋友因工作的苦闷,借酒浇愁,掩面哭泣的;有当年乐天派的老师,患上了抑郁而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。接触了多个这样的事情后,我对“乐观的我,永远不会患上抑郁”都开始动摇了。(笑死,我还真这么感觉过)

二、

之前热情、时尚、热爱冒险的蛤蟆先生(本书是借用了《柳林风声》内的动物原型),在本书的开头,便是以“大眼睛半睁着,神色黯淡。他总爱在家穿着的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,还有它的灯笼裤,以前总是那么合身,现在却松松垮垮的垂落,它甚至放声大哭:‘抱歉了,我可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!’”的形象出场。使他变成这样的原因多种多样。复杂的环境,摧毁了它的内心。甚至用微笑代替了伤心,用满不在乎将内心的委屈掩藏,甚至面对这次心理咨询,它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大家满意,而并非让自己真正得到帮助。有时候,不得不说,挺像现实中的我们。我记得很久之前,有一句很火的理念:如果无法改变环境,就去适应环境。适应久了,就带上了厚厚的面具,成为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。

三、

不过,还好,蛤蟆先生在朋友的劝说下,去看了心理医生。苍鹭通过十节课的时间,将蛤蟆先生从1-2分提升至9-10分(苍鹭给蛤蟆先生假设的心情温度计,1分是心情最差,10分是心情最好)。
苍鹭认为,人一般有三种形态:
  • 儿童自我状态:指我们小时候体验的所有基本感情,逐渐发展演变成微妙而复杂的行为模式,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,成为影响我们一生的行为。在这个状态下,我们会自怜自艾,如儿童一样叛逆、任性、怄气,表达自己的情绪。
  • 父母自我状态:指自出生起,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,还包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,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,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,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,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。
  • 成人自我状态: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,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,在这个状态下,我们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身影所驱使,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。
人们是自我选择情绪的变化,而不是被动的让其他影响环境。说的难听点,就是:心情不好,都是自己的原因,是内心的因素导致的。人的痛苦,就是自作自受罢了。
苍鹭和蛤蟆先生,画出了一幅人生坐标图,处于“我不好,你好”那个区的,就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,别人都比他好,是属于低自尊型人格,往往会患上抑郁症,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自杀;处于“我好,你不好”那个区的,就是那种“我抓到你了,你个坏蛋”型的人,那种人往往处于“挑剔型父母状态”,对待他人很苛刻,就像严厉的公司老板,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伤害别人。人们更倾向于称为“我好,你也好”的双赢状态。
在蛤蟆先生看病的整个过程中,病人其实不仅仅是蛤蟆先生,在双方的交流中,苍鹭也在慢慢的改变自己的心态环境

四、

总的来说,作为英国国民级心理辅导书,这种以动物的形态去描述一个心情抑郁的人的影响的环境,确实比那些生搬硬套概念的工具类书籍,读起来有趣的多。不愧是放在儿童心理学读物区域中,哈哈哈哈。
从本书中,学到了很多。首先,人的心态都是由自己控制。过分的自卑,过分的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,都容易造成抑郁。像獾先生这样脾气暴躁的人有很多,像蛤蟆父亲这样严厉的人有很多,他们都会给我们传递很多负能量和压力。在这些茫茫多的压力下,如何调整心态至关重要。
当然,不仅仅学到了这些,苍鹭医生的沟通方式也值得学习借鉴。它在治疗蛤蟆先生的时候,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灌输给蛤蟆先生,而是在很多的问题中,慢慢的引导蛤蟆先生,让蛤蟆先生自己认知到自己的不对和应该改变的方式。